#科普##微博公开课##悟理每日一答#
Q:无工质推进有可能吗?
A:狭义相对论能动量关系表明,物质动量大小和能量比值的上界为1/c,这意味着,对于一个不受外场作用的开放系统,通过其边界的动量流的模和能流之比的上界为1/c。具体而言,系统单位时间损失1000J的能量,获得的最大推进力为3.3μN,或者说 展开全文c
#科普##微博公开课##悟理每日一答#
Q:无工质推进有可能吗?
A:狭义相对论能动量关系表明,物质动量大小和能量比值的上界为1/c,这意味着,对于一个不受外场作用的开放系统,通过其边界的动量流的模和能流之比的上界为1/c。具体而言,系统单位时间损失1000J的能量,获得的最大推进力为3.3μN,或者说,系统的推进-功率比最大为3.3μN/kW,凡是推进-功率比高于这一理论上界的推进方式,都可以归类为无工质推进。
推进-功率比上限的推导仅基于狭义相对论和能动量守恒定律,看起来是确凿无疑的,但2017年NASA进行的一项实验恰恰挑战了这一结论。实验中,研究人员将一个封闭的锥形微波谐振腔置于真空室中,通过在谐振腔内激发特定的振动模式,获得了高达2000μN/kW的推进-功率比。
NASA论文中对实验现象的解释,涉及到对量子力学的非主流解读——非定域隐变量诠释。在这一理论框架中,真空可以看成一种介质,真空中的涨落导引着微观粒子的运动(即德布罗意提出的导波),实验中的非零推力,可以理解为实验装置“推动”真空所产生的反作用力。此外,还有理论认为这一推力是地球引力场对应的非平坦时空的效应。
这一结论发表后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,网络上最常见的质疑之声有两种:
(1)推进力来自仪器中直流线路受到的安培力;
(2)推进力来自真空室中残余气体吸附-脱吸附过程的反冲;
但实际上,两种质疑都能被有效地回应,实验中进行了正向推进、反向推进(等效于电流反向)、零推进(即只开启直流线路)三组实验,基本能够排除(1);同时,在大气环境下进行的对照实验,给出了和真空室内实验接近的结果,基本能够排除(2)。此外,NASA的原始论文中还考虑了多达9种的可能干扰因素,并一一加以排除。可以说,这一非零结果经过了相当严密的检验。
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,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格外苛刻的检验,这一发现本身确有可质疑之处,例如,论文中没有给出大气环境下实验的具体数据,而只是简单地说:
The test article is tested in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under vacuum conditions. The impulsive thrust performance (in millinewtons per kilotwatt) is observed to be nearly the same.
但是在大气环境下装置与气体存在吸附、对流等相当复杂的作用,让人很难想象在如此精密的测量下推进表现会“nearly the same”。
总而言之,无工质推进构成了对现有理论的挑战,但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实验的支持。对于这类挑战基础理论的实验结果,我们要保持严肃、严谨、客观的态度,不能不加严密考察就扣上“民科”的帽子,但也不能一味轻信。
悟理学院 收起全文d
02月17日 14:11 转赞人数超过10
来自 微博 weibo.com